今天是:

临沂市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让康复进社区。但是,农村社区的康复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困难多。针对我市的实际,找出我市农村存在的问题,及时谋求解决的方法,促进我市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  残疾人康复工作  问题  对策

 

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为了掌握我市残疾人康复总体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健康发展。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个别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比较全面地摸清了我市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存在的难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市残疾人人口概况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数据,全国各类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山东省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569.5万人,我市共有各类残疾人64.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3%,占全省残疾人总数的11.37%。其中,肢体残疾人21.53万,占33.25%;听力残疾人17.03万,占26.3%;言语残疾人0.75万,占1.16%;视力残疾人7.65万,占11.82%;智力残疾人3.47万,占5.36%;精神残疾人4.14万,占6.39%;多重残疾人10.18万,占15.72%。在这近69万残疾人中,有49万残疾人生活在农村,约占残疾人总数的71%。

二、各类残疾人康复业务专项内容要求情况

残疾人包括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人康复是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在工作实践中,康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狭义康复则指医学康复。针对各类残疾人开展的康复专项业务工作各有不同:

(一)肢体残疾是指人的肢体残缺、畸形、麻痹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肢体康复的主要内容是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体位的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预防吸入性肺炎;床上移动训练;床上动作训练;起坐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移动训练。

(二)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正常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以及白内障。

全盲的康复方法主要是通过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戴合适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白内障康复主要是通过手术解决。

(三)听力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及言语声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言语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

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步骤是明确诊断,祛除病因,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循序渐进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四)智力残疾的概念是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

智力障碍的教育康复主要有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五)精神残疾的概念是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

精神病防治康复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心里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

可以看出,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细致、复杂、长期的工作。面对的康复对象是多种类型的,要想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就必须针对每一类残疾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康复,而这些康复也必须是长期的、持续的、耐心的、连续的,因此讲康复工作是残联工作“永恒的主题”。

三、存在的问题、建议、措施

这次调研我们通过走近农村,深入基层,实地走访,入户询问,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以及与部分残疾人及其亲属、基层残疾干事、康复技术人员召开座谈会,从中发现目前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离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亟待完善与加强,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农村康复工作的开展。从我们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市近65万残疾人中,有49万残疾人生活在农村,而农村残疾人中由近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经费来源少、途径单一,各级财政对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资金投入偏少,主要是依靠县区级政府财政投入,而乡镇、村级政府几乎没有关于农村残疾人康复的专项资金。很多县区的社区康复都是刚刚起步,而且是只有少数的示范站、点,加之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刚刚要开始,投资少之又少,加之基层组织财力差,康复工作面宽,难以完全覆盖。

二是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严重不足,并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农村康复工作的开展。由于经费有限,导致康复指导站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有很多村都是数十乃至数百名残疾人对应一名康复技术人员,不能保证农村残疾人得到及时有效地的康复服务,这样的数字差距,可以想象康复服务人员的严重不足,再谈康复更是难上加难。加之从业人员队伍整体层次较低,很多都是村里的卫生员,缺乏专业康复知识和专门的康复业务培训,不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更为有效的康复服务。

三是农村康复工作、康复知识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

农村残疾人康复是近年来才开展起来的一项工作,时间相对较短,起步较晚,起点也低,有很多方面是在不断摸索中开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农村残疾人康复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宣传不到位,知晓率低。很多人(包括很多健全人)在认识方面还有很多死角:什么是康复?怎样康复?康复中需要注意什么?康复能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多少经济力量来支撑?等等,这一切构成了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即在康复知识宣传、普及方面还存在大的漏洞,需要花大力气开展好这项工作。农村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没有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更有的农村残疾人觉得康复没什么必要,不如救济更现实。

四是农村现在进行康复工作,基本上是以狭义的治疗后康复为主,尤其是仅仅把非医疗性的器械训练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作为一项社会服务项目。康复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能仅仅理解为医学康复。医学康复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要实现残疾人真正的康复,必须要实施广义的全面康复,使其能真正的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是缺少一套有效的农村康复的评价机制。对农村残疾人康复的有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有效的依据。

六是农村残疾人自身和其家属对农村康复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农村残疾人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需求,而在康复服务和训练上的需求却相对较低。轻度残疾人并不注重康复服务,而重度残疾人不太可能参与康复服务和训练。家属的康复意识淡薄,家属很难抽时间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但是家庭康复对残疾人康复具有特别的疗效和作用。

七是人力方面受限。这分两个方面:一是残疾人家庭人力缺少,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健全的家庭成员担负的重担是别的正常家庭的2倍甚至更多,生活的压力非常大,如果再拿出一个专门的劳动力侍候残疾人康复训练,很不客观,尤其是农忙时节,简直是奢望。二是残疾人所在社区在现有条件下,很难统筹解决专门人员照顾残疾人康复训练。这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家庭经济压力大。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水平都低于正常人群体,尤其是重度残疾人,由于社会、家庭的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困难更多更大,日常的生活都难以保证,再牺牲比较大的财力去保证残疾人的康复训练谈何容易?

八是农村残疾预防工作薄弱。农村相对而言生活负担较重,生存压力大,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比较滞后,加之从事的工作容易产生工伤事故,这也导致农村残疾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所以预防这一方面极为欠缺与薄弱。

针对以上在这次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我们康复科现在的工作实际,建议在今后的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领导重视,不断完善服务和投入机制的康复工作的体系。领导支持重视就是一种政府行为的体现,残疾人康复工作由小到大,有笼统到具体,实际上都是一种政府的公共服务,政府的事情有政府出政策、出人员、抓管理促服务,从理论上和机制上都顺利成章。抓好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做到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则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不断完善县区、乡镇、村康复工作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整合好医疗康复资源和人才资源。还要不断完善农村康复工作经费支持体系,不断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和经费投入,为今后进一步发挥康复技术指导及服务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作用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强农村康复服务站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农村残疾人的基础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得资金,投入农村残疾人康复的服务站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具备了这个条件,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才能有效的、全面的开展。康复的投入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单靠一村、一个社区乃至一个乡镇、一个县难以实现康复的目标,这需要各级政府、各级残联加大投力度,同时呼吁社会一切有爱心人士捐资捐物,提高康复的普及率,让广大残疾人逐步得到康复,早日成为社会的健康一员。

三是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建设,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是社区康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康复事业发展的模式,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因素,也是促进社区康复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目前农村社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康复人才匮乏,造成社区康复工作的层次低、手段少、能力有限,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仅仅能满足一些简单的功能训练和咨询服务,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加到社区康复中来,能够提供的服务离残疾人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社区康复要在完善现有功能障碍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有效的康复服务,真正提高残疾患者的功能水平,使患者重返社会,担负起他们能承担和应承担的社会职能。

四是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加快农村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水平和疗效。面对的康复对象是多种类型的,要想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就必须针对每一类残疾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康复。康复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多学科、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技术人才。农村缺少专业的康复人才,不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内容,所能提供的康复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农村康复服务的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依靠农村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支有领导、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本队伍。同时,医疗卫生部门、残联康复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康复内容,加紧培训农村社区康复的技术人员。对于农村康复人员实行专业技术培训,合格的颁发《康复员上岗证》,而且康复人员还要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使其自身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搞好的为残疾人提供高效服务,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五是建立农村社区康复工作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农村康复工作有效开展。为使农村康复工作有效开展,要建立三个方面的评价考核机制:1.从完善康复工作体系的角度,对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服务网络建设,政府、卫生机构、社区的工作职责与内容的评价考核。2.结合现实工作状况,对各类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就最具代表性的康复服务内容的评价考核。3.综合反映残疾人及其亲友在掌握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实现全面康复和对康复服务满意度的评价考核。通过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六是加强康复服务的针对性、目标性,责任明确,确保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每位残疾人都要根据其具体情况由县市级康复指导中心做出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训练计划,交给康复员保管,根据训练方案逐步进行。每次训练尽量要求家属陪同进行,要逐步推进家庭康复训练,希望残疾人家庭更多的帮助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做到集中训练与家庭训练的有效结合。训练结束后康复员应该填写《康复训练卡》,陪训家属在卡上签名确认。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康复人员直接上门提供康复服务,按劳计酬,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

七是加强康复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氛围。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形象工程。宣传工作搞得如何,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加大对残疾人康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力度。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意义和各类康复知识,要唤起残疾人康复的信念,树立康复的信心,提升他们的精神动力。否则,即使有再宽敞的场地、再好的康复训练器材,没有残疾人的积极参与,一切都只能是摆设和空谈。残疾人康复工作在社会上,甚至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中并不是都很了解和熟悉,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知道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依托医疗卫生机构、民办机构、社区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服务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八是扶志还要扶技,增强残疾人康复的经济支撑力。要结合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程度,通过对残疾人康复训练、教育培训教给他们一至二门实用技能知识,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达到有经济收入,不仅鼓舞了他们的志气,让他们感到了自身价值,而且减轻了家庭和自身的经济压力,势必促进康复工作的开展。

九是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总之,农村残疾人康要实行就近就便、经济实用、简单易行的原则,纳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之一,是适合国情,扩大康复服务受益面,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最有效的工作模式,也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基础性工作。

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残疾人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实现人的价值,康复一个,解放一家,惠及一片。通过这次调研使我们深入了基层,了解了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较为真实的情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重心,我们要以这次调研为契机,真抓实干,真心实意的为农村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服好务,真正为农村残疾人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康复问题。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发展的观念统揽全局,用务实的观念扎实工作,用创新观念促进发展,深入贯彻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文),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残联五代会精神,围绕我市残联工作大局,按照市残联五代会部署和党组提出的“求实、务实、扎实、绩实,密切联系残疾人,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总体要求,从农村残疾人最需要解决的现实康复工作入手,扎实工作,以最真诚最饱满的态度服务于他们,使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身体和心理康复。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工作知识读本》

2、《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上一条新闻: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残疾人优惠扶助工作
下一条新闻:
试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